()
(guó)
(sān)
(gōng)

基本释义

  • [ 成语形式 ]ABCD式的成语
  • [ 成语结构 ]偏正式成语
  • [ 常用程度 ]常用成语
  • [ 感情色彩 ]贬义成语
  • [ 成语繁体 ]一國三公
  • [ 成语语法 ]作宾语、定语;指政出多门
  • 一国三公英语翻译暂无

详细释义

拼音怎么读

[ yī guó sān gōng ]

意思解释

公: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。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权不统一,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。

用法示例:

武夫当道势汹汹,一国三公谁适从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七十四回)

近义词

政出多门

反义词

成语出处

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

春秋时期,晋献公宠幸骊姬,欲废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。骊姬设法把申生、重耳、夷吾送到边疆镇守,派土伪为他们建城堡,土伪十分为难,只好草草了事,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,不知道听谁的好。不久晋献公杀申生,重耳与夷吾外逃。

  • 挨三顶五:形容人多,连接不断。
  • 爱国如家: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。
  • 安邦治国:使国家安定太平。
  • 傲睨一世:睨:斜视。高傲地旁观,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。形容傲慢自负,目空一切。
  • 捱三顶五:形容人群拥挤,接连不断。
  • 安国富民:使国家安定,使人民富裕。
  • 傲睨一切:睨:斜视。斜着眼看一切事物。形容目空一切,什么都瞧不起。
  • 八公山上,草木皆兵:将八公山上的草木,都当作是士兵。形容极度惊恐,疑神疑鬼。
  • 巴三览四:比喻说话拉扯,没有中心。
  • 白衣公卿:古时指进士。唐代人极看重进士,宰相多由进士出身,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,是说虽是白衣之士,但享有卿相的资望。

一国三公的意思是公: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。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权不统一,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