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wéi)
(wèi)
(jiù)
(zhào)

基本释义

  • [ 成语形式 ]ABCD式的成语
  • [ 成语结构 ]偏正式成语
  • [ 常用程度 ]常用成语
  • [ 感情色彩 ]中性成语
  • [ 成语繁体 ]圍魏捄趙
  • [ 成语语法 ]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
  • 围魏救赵英语翻译暂无

详细释义

拼音怎么读

[ wéi wèi jiù zhào ]

意思解释

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

用法示例:

倘用围魏救赵之计,且不来解此处之危,反去取我梁山大寨,如之奈何!(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四回)

近义词

声东击西

反义词

围城打援声东击西

成语出处

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
公元前354年,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,双方战守年余,赵衰魏疲。这时,齐国应赵国的求救,派田忌为将,孙膑为军师,率兵八万救赵。攻击方向选在哪里?起初,田忌准备直趋邯郸。孙膑认为,要解开纷乱的丝线,不能用手强拉硬扯,要排解别人打架,不能直接参与去打。派兵解围,要避实就虚,击中要害。他向田忌建议说,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,内部空虚,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,占据它的交通要道,袭击它空虚的地方,向魏国的国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进军,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,齐军乘其疲惫,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,魏军大败,赵国之围遂解。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,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,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。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,至今仍有其生命力。【出处】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【释读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

1、书中的计名来源颇广,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,如围魏救赵

2、围魏救赵,声东击西

3、孙膑贤德,围魏救赵

4、这是教科书上最常举例讲解的“围魏救赵”之计,但面对黎天这样的高手,只有“两败俱伤

5、现在既然宋清大军全部出来了,老巢必然空虚,我们可以率领一支军队抄小路向宋军大寨攻击,宋清得知必然会回来解救,少华山的危机自然会化解,我们再率领军队在途中伏击,宋清一定大败,此乃围魏救赵之计也

  • 补偏救弊:偏:偏差;弊:赞美。补救偏差漏洞,纠正缺点错误。
  • 不可救药:药:治疗。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。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。
  • 负薪救火:背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
  • 扶危救困:对处境危急、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。
  • 见死不救: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。
  • 救过补阙:阙:同“缺”,不足,缺点。挽救过错,弥补不足。
  • 救火投薪: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。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
  • 救火扬沸:沸:开水。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也形容情况危急。
  • 救世济民:挽救天下,拯济百姓。
  • 救经引足:引:拉;经:缢死。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,越做越离目的越远。

围魏救赵的意思是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,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。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。